“田楷”是已故田英章先生在欧楷《九成宫》的基础上,参以颜、赵笔意,舍弃欧楷险绝,专注于端正、规范的个人风格楷书,其特点是端正、规范、匀称、平衡、温润、秀美,非常符合大众审美,深受部分民众喜爱,还因此被一些人捧为“当代楷圣”。
“田楷”作为一种个人风格有其存在的道理和空间,能够吸引一些粉丝也是基于审美共鸣,这本无可厚非。
艺术审美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,有人喜欢的就有人不喜欢,没有哪种风格可以征服所有人,也不会有人能够包容所有艺术风格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当今民众对于“田楷”的喜恶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,引发舆论争斗,这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,思考其原因所在。
针对“田楷”的舆论充斥网络,细品起来,除了少数针对艺术角度的客观、理性评价之外,大多数都是低俗的谩骂、诋毁和嘲讽,毫无专业性可言。攻防双方恶语相向毫不示弱,似乎都在拼死守护着自己的信仰阵地。
古今中外似乎罕有一种个人风格会引发如此激烈和广泛的舆论争斗,这种现象深刻的反映出国人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缺陷。
所谓二元对立思维就是非好即坏,非此即彼,非敌即友的惯性思维,二元对立思维让国人喜欢激进的喜恶选择。
喜欢的就一定要极力推崇,将其完美化,即便有缺点也要强辩成优点。不喜欢的就要尽力贬低,即便有优点也要阴谋化。
针对田英章先生和“田楷”,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下,喜欢的人将田英章先生捧为“当代楷圣”,将“田楷”捧为“天下第一楷书”。
有人捧就有人踩,捧得越高踩得越狠,被捧成神的,一定会被厌恶者贬成虫,于是针对“田楷”的舆论争斗也就愈发激烈。
二元对立思维的最大问题,无视了艺术的多元化,这种极端化的审美态度,使得正常的艺术讨论沦为无意义的骂战。
历史上,类似的二元对立争论并不少见。比如唐代的“羲献”之争,宋代的“苏黄米蔡”派系之争,甚至近现代的“碑学”与“帖学”之争,都曾引发激烈的辩论。
但不同的是,古人虽各有所好,仍能保持对艺术的敬畏,而今天的争论却往往沦为纯粹的情绪发泄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不仅影响艺术讨论,还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。在政治、经济、娱乐等领域,我们同样能看到类似的极端化现象——人们热衷于站队、互扣帽子,却很少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。
回到“田楷”的问题,我们应当认识到,艺术风格本身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。田楷的个性和唯美是其优势,但追求规范化则是它的局限性。
理性的态度应该是:既承认它的创造价值,也不盲目神化;既能欣赏它的美感,也能客观指出其缺陷。
艺术审美需要最基本的包容,要允许各种风格共存,不能因为喜欢花就要将草铲除殆尽,让艺术的空间变得单调和乏味。
书法艺术的魅力,恰恰在于它的多样性,从篆隶的古朴,到行草的奔放,再到楷书的严谨,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。
如果我们能跳出二元对立思维的桎梏,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,或许就能减少无谓的争论,让书法回归到纯粹的审美与传承之中。毕竟,艺术的本真,不在于谁对谁错,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,激发思考。
发布于:辽宁省期货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