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从M0到M3的类比探索
随着稳定币(Stablecoin)在全球金融场景中的边界持续扩张,这类由私人或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已在支付、流通等领域承担起类“货币”功能。若要系统理解其金融属性、监管逻辑与系统性风险,可借鉴传统货币体系的层次划分工具(M0至M3),对稳定币的形态与流动性进行分类研究。
本文尝试构建“稳定币货币层次模型”(S0至S3),通过类比传统货币供给指标,为稳定币的技术设计、经济学分析与监管对策提供框架参考。
一、传统货币层次的核心逻辑
在传统金融中,货币层次的划分以流动性与可支付性为核心标准。比如M0被定义为基础货币,特指流通中的现金(纸币、硬币),具备即时支付能力;M1被定义为狭义货币,特指M0+企业活期存款,强调“即期交易功能”;M2被定义为广义货币,指M1+定期存款、储蓄存款,兼顾交易与储蓄功能;M3被定义为更广义货币,指M2+货币市场基金、短期债券等,涵盖流动性稍弱的金融工具。这一体系既反映了货币的流动性梯度,也为货币政策制定与金融稳定监管提供了基础。
二、稳定币从S0到S3 的层次划分
稳定币的技术结构、担保机制与流通逻辑存在显著性差异,比如中心化托管型USDC、链上程序化DAI、已失败的算法型UST等。基于“流动性强弱”与“功能定位”,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。
1. 链上即时流通稳定币S0
S0指在链上可直接用于支付、交易的稳定币,具备“即时转移”与“无许可流通”特征,是稳定币体系中的“基础支付单元”,类比为传统货币中的M0。其典型形态是用户钱包中持有的USDT(ERC20/TRC20)、USDC、DAI等链上Token。其应用场景包括:P2P即时转账、跨境支付;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的交易对锚定资产(如ETH-USDC交易对);链上钱包间资金划拨、智能合约调用保证金等。
S0的流动性最强,无需中介即可实时转移;匿名性较高(依赖链上隐私设计),易被用于非法交易(洗钱、资本管制规避);用户对资产拥有直接控制权,损失后难以追索(如私钥丢失)。其给监管的启示,在于需要重点防范非法流通风险,可以通过链上监控(如地址标记、交易溯源)实现合规管理。
2. 中心化平台托管的稳定币余额S1
S1是指由中心化机构(交易所、托管钱包、发行方平台)集中管理的稳定币账户余额,用户需通过平台规则实现流转(如提现、转账),可类比为传统货币层次中的M1。其典型形态包括:Binance、Coinbase等交易所账户中的USDC余额;Fireblocks、Circle等托管钱包中的稳定币持仓。S1的应用场景包括:中心化交易所内的币币交易、法币兑换;企业通过托管平台进行合规支付(如跨境贸易结算);稳定币发行方平台内的充值、赎回操作。
S1 的流动性次高,需通过平台审核(如KYC)后才能转为链上S0;资金实际由中心化机构托管,受平台风控与合规规则约束;可追溯性强(与用户身份绑定),适合合规场景。S1分层给监管的启示,是其可纳入金融机构监管框架(如反洗钱、客户资金隔离),类比银行活期存款账户管理。
3. 锁定型/收益型稳定币 S2
S2是指被锁定于协议或产品中、暂时丧失即时支付能力,但可通过持有获取收益的稳定币,侧重“储蓄与增值功能”。S2的典型形态包括:DeFi协议中的质押资产(如Aave中的aUSDC、Compound中的cUSDC);收益型稳定币(如sDAI——通过MakerDAO储蓄模块生成的计息代币);托管型定期产品(如平台发行的“30天锁仓USDT,年化5%”产品)。S2的应用场景包括:用户通过质押稳定币获取利息(如Aave的存款收益);参与DeFi挖矿(如Curve的稳定币池流动性挖矿);长期储值(通过锁仓规避短期市场波动)。
S2流动性中等,需通过“赎回”操作(如从Aave取出aUSDC转为USDC)才能恢复支付能力;具备收益性,与协议的经济模型绑定(如利率浮动、治理权奖励);风险与底层协议挂钩(如协议漏洞可能导致资产损失)。S2分层带来的监管启示包括:存在“类存款”争议,需明确法律属性(货币还是金融产品),可参照储蓄类产品纳入监管(如资本充足率要求、信息披露规则)。
4. 稳定币衍生品与结构化资产S3
S3是指以稳定币为底层资产衍生出的复杂金融工具,流动性较弱但具备杠杆或组合收益特征,可类比为传统货币分层中的M3。其典型形态包括:基于稳定币的合成资产(如Synthetix的sUSD衍生出的合成股票、大宗商品);链上结构化产品(如“USDC+美债”组合的RWA基金Token);稳定币期权、期货(如Deribit的USDC计价BTC期权)。其应用场景包括:机构通过链上基金进行多元化配置(如持有“50% USDC+50% 国债”的组合Token);投资者利用稳定币衍生品对冲风险(如买入USDC计价的ETH看跌期权);跨市场套利(如通过稳定币衍生品捕捉链上与链下的价差)。
S3 流动性最弱,需通过多步骤操作才能转化为可支付的稳定币;具备结构性风险(如杠杆叠加、底层资产违约);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强(如RWA产品锚定现实资产价格)。S3分层带来的监管启示包括:可能引发跨市场风险传染,需实施穿透式监管(如追溯底层资产),并设定资本缓冲、风险准备金等要求。
三、稳定币层次划分的价值与意义
对稳定币进行层次划分,一是可实现监管差异化,比如针对S0(高流通性)侧重反洗钱与支付安全,对S3(高复杂性)强化穿透式监管,避免“一刀切”;二是可强化风险识别,通过监测各层次稳定币的规模与流动,可预警潜在挤兑风险(如S2大规模赎回可能引发S0流动性危机);三是强化创新引导,为行业提供产品定位参考,比如支付型稳定币可聚焦S0/S1的流动性优化,资管型产品可深耕S2/S3的结构化设计;四是成为宏观统计基础,为央行统计“数字经济货币供应量”提供框架,助力评估稳定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替代效应。
稳定币正逐步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,其层次划分既是对货币学理论的数字化延伸,也是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键工具。未来,随着稳定币体量的增长,对S0至S3的动态监测与管理,将成为理解数字金融流动逻辑的核心抓手。
期货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